产品留不住,唯有套路得用户;
一、业务背景
在多数的产品功能体系中,都会设计活动板块,活动作为运营的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连接产品和用户,所以很考验运营方案的策划,在活动的生命周期内完成对业务指标的达成,比如新用户流量,老用户唤醒等;
活动的特征:
目标人群:在策划时就会定好活动的目标人群,不同的活动符合不同的人群需求,才能实现更高效的业务转化;
生命周期:活动运营通常有指定的时间段,并且会划分准备中、进行中、已结束三个阶段;
业务指标:运营活动策划的目的是业务转化,通过对投入和结果的复盘分析,不断的优化策略和方向;
从活动整个流程上来看,分为立项准备,目标人群确定,活动配置,渠道推广预热,用户触发,指标数据分析,复盘总结等几个核心环节,下面站在开发的角度看一看核心节点的设计与逻辑;
二、活动管理
运营活动相关的业务,虽然从直观感觉上逻辑并不复杂,但是作为产品和用户连接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涉及诸多复杂的流程衔接,以及多部门多角色之间的整体协作,线上线下的结合,很考验细节的处理;
对于活动运营来说,通常分为如图的几个阶段:
立项阶段:运营活动一般是提前设计好的,比如节假日、业务需求导向,并且背后都有成本和指标来衡量活动的成功与否;
活动配置:管理和维护活动的基本主体,用户参与条件和排名的统计规则,以及奖品展示等,配置中会涉及大量的模板封装;
推广营销:通俗地说就是活动的预热阶段,比如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各个产品端的推广位展示,在媒体端或者短信渠道推广;
活动进行:活动真正举办的时间周期,此时运营需要进行各项指标统计,并根据活动规则判断是否展示排名信息;
活动结束:在活动结束后,完成各类指标的结果计算,进行活动奖励发放,最终还要完成整体的成本计算和复盘总结;
对于整个活动服务来说,其底层的实现涉及大量模板化的逻辑,面向C端的产品通常都很依赖频繁的运营活动来活跃用户,所以要想降低对开发资源的过度占用,必须对可复用的流程进行组件化封装;
三、目标人群
活动几乎都有特定用户群的指向性质,这样会依赖系统中的用户标签能力,比如常用的标签:新用户,老用户,沉默用户,近期活跃等,只有这些特定标签的用户才能参加活动;
针对目标人群的覆盖通常有两种方式:
标签体系:根据用户标签直接判断是否符合活动规则,比如用户生命周期:新用户,静默用户,老用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