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的这个有,还有同类更多课
加微发暗号
加微了解详情
以下内容为填充,无视即可
即便是小婴儿也能在情感上认同他人,但精神变态者显然做不到。他们不是不能理解他人。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他们同样能够很好地预测他人的愿望或信念。事实上,对他人的了解往往使精神变态者特别善于操纵人心。相反,他们只是不会体验到别人的恐惧或悲伤,并且不会像对待自己的恐惧或悲伤那样来对待别人。
其实,没有道德观念的似乎是精神变态者,并非小婴儿。幼小的婴儿知道,他们自己的恐惧与悲伤就是你的恐惧与悲伤,而他们的欢乐也就是你的欢乐。甚至更进一步,幼儿也觉得自己应该安抚他人的恐惧和悲伤,并且帮助别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会运用自己对于世界和他人的因果知识来有效地完成这些事情。而且,最后也是最深刻的,儿童以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感来对待自己的这种感受。例如,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伤害别人就是不对。这种道德理解无可避免地将判断与感受、理性与情感混合到了一起。
你看到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冲向障碍,如果撞上去,前方的5个人就会死亡。此时,你可以拉下开关,让电车冲上另一条轨道,虽然电车就会撞死轨道上的1个人,但却可以救下5个人。你该怎么做?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拉下开关,这是功利主义的答案。现在,再假设一个不同的问题版本:你注意到有一个虎背熊腰的人正站在跨越轨道的天桥上,如果把这个人推下天桥,让他摔在轨道上,他的身体就能挡住电车,救下所有人(牺牲的这个人块头很大,可以挡住列车,但你却不行,如果你自己跳下天桥是救不了任何人的)。此时,你该怎么做?在这里,人们又会做出康德式的回答:无论如何,把陌生人推下天桥,让他死亡,这绝对是不行的。
两种观点的对立是一种经典的哲学论争。无论在哲学、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领域,人们都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的探究,有时还称之为“电车学”。普通人不同于哲学家,他们似乎希望两全,有时选择功利主义的答案,有时则表现得像个道义论者。而令他们在两种选择中摇摆不定的诸多因素也许是十分微妙的,正如在电车问题之中。
声明资源收集于网络,仅用于试学参考,切勿用于其他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