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创新模式,三年多时间,农村职业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从不为人知到引发热议,到现在报名者纷至沓来。剥洋葱视频出品
7月13日早上8点,刘松走进永安村里的办公室,随后的一天里,他一直在忙碌,和团队人员一起设计产品包装盒,做展版,和街道沟通做展厅,与村民对接房屋运营,带游客参观讲解……
刘松是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聘请的农村职业经理人,也有人开玩笑地叫他们“乡村CEO”。
职业经理人原本是企业中的职位,是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中坚人才,可以理解为日常所称的“金领”。自年起,余杭区开始广发英雄帖,为农村招聘职业经理人,其目的是希望这些人才能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年9月,刘松与其他七位同事通过选聘,成为余杭区的第二批“乡村CEO”,不到两年时间,他已做得风生水起,帮助永安村村民人均收入从年不足3.5万元增加到5.69万元,村集体经济则从56.8万元增加到万元。
45岁以下,18万元底薪,上不封顶。三年多时间,农村职业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从不为人知到引发热议,到现在报名者纷至沓来。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创新模式,农村职业经理人也面临着一些如水土不服、乡民不和,制度受限的窘境。有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村委干部、村民与乡村职业经理人之间各自找到权、责、利的边界,有序合作互助支持,方能共创乡村的美好未来。
永安村的职业经理人
刘松37岁,他现在主要做的事情分为三块:本地的稻米产业发展,村集体资产的盘活,带动农户回乡创业。
位于余杭区余杭街道的永安村,村民世代种粮,村域面积7.09平方公里,30个村民小组,农户户,人口多人,拥有耕地亩。
永安村村委书记张水宝记得,年他任职的时候,还只有十几个村民小组的永安村账上一分钱没有,还欠了16万元,当时整个村子的基本农田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到处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村民种蔬菜的自留地,种桑树喂蚕的地、鱼塘、坟地。进出村只有一条三米宽的泥路,好多稻谷拉不出来就烂在田里。
为了突破困境,永安村先后进行了“土地集中流转”“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做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硬化了所有田间道路,“但老百姓收入,村集体收入,还是没啥增长”,张水宝说,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8.5万,属于余杭区经济薄弱村。
张水宝说,此后,在区领导支持,余杭街道的推动下,永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永安村村属企业。他找了一家策划公司,投入了多万元,在年11月8日,做了第一期开镰节丰收月活动,没想到一炮打响,“永安稻香小镇”的品牌算是打响了。
永安村的农田的田埂建起了参观廊道,引入了一些艺术家的设计作品。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但到了年,张水宝发现了问题,这家策划公司有思路,但是不懂运营,“我们迫切需要懂运营的人才,当时区农业农村局在招聘第二批农村职业经理人,我说我们村肯定要招的”。
年9月,刘松通过考试应聘到永安村,通过“模式创新、数字赋能、人才引进”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基本农田保护下乡村实现振兴之路。
首先,刘松依托“永安稻香小镇”品牌,做出了“禹上稻乡”农文旅融合项目。
“禹上稻乡”项目位于余杭街道苕溪以北,涵盖永安、溪塔等8个村71.8平方公里区域,核心区块位于永安村。
刘松将核心区块0亩土地发展成10亩1单元的企业认养稻田,按照8万元/年的价格对外提前一年进行认养,让稻谷还没种下去就已经销售,确保了种植收益和减少市场风险。
然后,与相关电商平台合作,利用数字赋能产供销,将数据集中展示在一张图上,实现稻田生产、农产品溯源、数字稻田营销等各类数字可视化;认养稻田的企业可以在手机上跟踪管理自己的地;物联网设备将田间气象、土壤等信息接入阿里云,结合农产品的销售进行数据分析,反向指导精准营销和种植生产。
今年6月12日,“秧起禹上,共富稻乡”——年“禹上稻乡”插秧节启动仪式拉开帷幕。
目前,“禹上稻乡”先后获得“杭州数字乡村示范村”“杭州市首批共富村”“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浙江省AAA级旅游村庄”等荣誉称号,来旅游、参观、研学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游客们眼里的永安村,稻草扎成的巨型猩猩、大象、犀牛等伫立田头,白鹭在碧绿的稻田里低飞。
俯瞰永安村一角。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像刘松这样的农村职业经理人,余杭区目前共有15人。
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部科长章斌说,局里最初设立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想法是在年9月,“当时领导找到我说,想做个创新,给村集体经济找个市场化的经理人,薪水高一点,人才才能引进来”,我听了觉得心里没底,因为这事情该怎么做全国都没有先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浙江省成为全国先行先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就是探索如何通过乡村振兴,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使得城乡收入差进一步缩小。
章斌说,在杭州各区县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就是余杭区,在余杭,有的村子很富,比如因为地理区位好,造了很多房子租给乡镇企业做厂房,一年能有四五千万元的收入。而更多的则是自然环境好但村子比较穷的,村委也没有能力把村子经营出去,政府每年要通过上亿元的财政补助,来保证这些村集体的开门运转。
章斌说,“我们想大力去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入一些市场化的运作,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当时就有了农村职业经理人这样的设想,实质就是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子公司找个总经理。”
章斌跑到多个村里调研,“我跟村干部讲,假如说专门给你们招来一个负责增加村集体经济的人,你们愿不愿意?结果村班子成员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些书记说,招的人的薪水比我都高了,我倒没什么,班子里的其他人怎么弄?”
最终,余杭区决定先行先试。
年7月份,在杭州市余杭区区委、区政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