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做了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情。跟三节课合作出了一门系列大课《零基础私域裂变活动实战全攻略》,本来是打算写本书的,但是觉得现在的书实战性较差,做成课程会更接地气一点。这是自己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了近几年在企业营销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主要是偏向存量用户的深度用户运营,如何利用游戏化运营,活动策划等技巧做好用户增长工作。
看了下自己的邮箱,第一门课程《认知篇》的交付时间是年11月17日,最后一门课程《实战案例篇》的交付时间是年1月20日,前后累计64天。这篇文章算是对做这门课程的一次复盘思考,将自己在做课过程中间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梳理,如果你对知识付费,培训感兴趣的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闲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一套完整的课程开发,主要经历的阶段包括课程定位、知识萃取、课程大纲、课件PPT、DEMO、正式录制和最后的课程包装。这里我重点分享的是关于课程定位、课程大纲、课件PPT、课程录制4个环节的内容。知识萃取比较好理解,就是把自己过往的经验系统化、体系化的整理出来,课程包装主要借助平台的势能进行曝光展示,这里不做过多讲解。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我自己的理解应该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用户群定位、课程内容定位和学习目标定位。
1、用户群定位
你擅长哪个领域,运营、产品、管理或者销售?你做什么类型的课程需要事先想好你的课程谁会感兴趣,能够解决谁的问题,如果目标用户群足够的大,后续才能有比较好的市场销售。
以下是三节课的课程标签划分示例,可以对照以下表格,看看你自己擅长哪个版块。每个版块解决的问题不同,对应的目标用户群体就会有一些差别。
2、课程内容定位
课程内容虽然有很多方向,但基本都是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建设课程。一门课程的开发需要面向明确的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用于解决一些问题或者能够帮助到一部分人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进行应用。
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3个类别。认知类课程,方法类课程和案例类课程。
认知类课程,主要指的是有必备的知识点,并配有案例解读。能够帮助听课的学员比较系统的梳理知识点,更加体系化和系统化的了解某个知识点,而不是散点状态。
方法类课程,能够让学员比较清晰的了解到某个技巧或者技能。有着比较清晰的适用场景、明确可行的方法/工具(步骤、流程等),并且搭配实际工作案例进行讲解。能够让别人从不会做到会做,有比较完整的方法论做支撑,提升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效率。
案例类课程,需要有非常详实、清晰的案例背景,完整详细的实操过程拆解,特别是影响项目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节点。能够给到别人一些项目实战中的实质性的启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踩坑。
实际上在做系列大课的时候,我的每门小课都会把这3个部分内容加进去。其实没有哪门小课只是讲解单一维度的知识点。这三个方向的内容都需要融合在一块,才能更好的让学员理解一门小课的内容。
3、学习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定位可以从学习者画像、行为表现和问题/场景与工作任务三个维度考虑。对于学员来说,学完一门课程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能不能结合课程案例给自己的实际工作带来一些启发,进行实际应用。特别是针对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场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梳理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系列大课总的纲程,平台需要了解我这边能出什么内容,专业团队评估内容是否值得推广。第二阶段是梳理每门小课的章节,具体细化课程的所有内容,就是一门课讲哪些章节,每个章节里面展示哪些内容。三节课对系列大课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系列大课里面的每门小课都能够独立成课,意思就是每门小课都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可以单独售卖。
举个栗子,我的系列大课包含了裂变活动·认知篇、裂变活动·调研篇、裂变活动·获客篇、裂变活动·策划基础篇、裂变活动·策划进阶篇、裂变活动·转化篇、裂变活动·数据篇、裂变活动·实战案例篇8个版块的内容。每一门课程都是可以独立出来的,这样的话,不同学员拥有不一样的需求,可能有些学员需要了解裂变活动怎么策划,选择购买策划篇就可以了。有些学员对实战更感兴趣,只想购买实战案例篇。这个对于出课的讲师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不过我觉得是比较科学的。系列课程可以满足学员的多种层次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就可以,不用为了了解一门系列课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去购买所有内容,节省不同基础学员的时间,提升效率。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单门爆款课程的打造。
课程大纲的梳理其实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逻辑: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联系已有经验、案例和方法、重难点指导与补充说明和总结与迁移。
1、引起注意
挖掘用户的痛点,抛出一些问题,可以给出一些自己在实战中的思考,很多问题的答案实战中的思考有时候会有一些“反常识”。这样就能够比较好的吸引别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