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胜男)近期各地景区开始逐步恢复开放,文旅部也发布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指导各地旅游景区稳步做好恢复开放。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暂停开放的目的地及景区也和其他旅游业态一样,承受着运营中止的冲击以及春节筹备“付之东流”的损失。尤其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损失的是春节旅游高峰期间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活动的消费收入和运营成本。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葛磊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让很多目的地经营者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并且已经开始筹划市场恢复后的营销计划。葛磊建议,目的地及景区做营销一定要看好时机,强化安全保障准备,注重线上渠道,推出依托民俗资源的节庆活动,同时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提升目的地消费者的忠诚度。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葛磊。图/受访者供图
虽然旅游业务“休克”了,但旅游从业者没有
新京报:疫情发生至今,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葛磊:疫情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旅游行业因疫情进入了一段突发的“休克期”。旅行社、OTA、酒店、景区以及季节性的滑雪场等业态都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没有任何旅游从业者可以置身事外。
同时我也看到旅游业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了行业担当,比如响应国家政策及时中止经营,承担了大量的隐性损失,如活动前期的筹备,退团退订的损失等。
新京报:你身边的旅游从业者的反应如何?
葛磊:旅游业务虽然“休克”了,但旅游从业者并没有“休克”,而是开始了非常积极的自救。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弹性和韧性很强的行业,从业者的灵活度也很强。除了旅游圈大规模的线上培训,我最近发现,很多导游、领队在朋友圈售卖土特产等旅游商品,“网络带货”成为风潮,我觉得这是旅游从业者利用网络平台积极自救的一种方式。
把目的地优质的土特产分享给消费者,也是让消费与目的地建立连接,实质上也是旅游从业者作为“旅游顾问”角色的一种延伸。“网络带货”也正在成为旅游业的新趋势——传统上,无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的“带货”效果其实并不好,但现在随着旅游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升、出境旅游的多出发日期可选以及一些低客单价周边旅游产品的出现,可以预判旅游行业的“网络带货”会成为一个新潮流。
强化安全保障准备,修复游客的出游信心
新京报:疫情给目的地、景区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葛磊:大家直观感受上,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企业是旅行社、OTA,因为他们是最直接和消费者的旅游服务产生关联的,但实际上目的地和景区的损失同样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是损失了春节旅游高峰的收入,尤其是对于目的地来说,旅游的消费并不只是针对旅游企业的消费,旅游消费的重要特征是包容性、开放性和带动性,一个旅游者到一个目的地,他要进行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所以对于目的地来说,损失的是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的综合收入。
其次,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无论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景区,都准备了非常丰富的节庆活动,比如庙会、灯会等,这些活动的前期筹备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受疫情影响,各类活动紧急叫停,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新京报:疫情中哪些景区企业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72.html